一、多光谱融合感知:构建全天候智能识别网络
福建省黑烟车抓拍系统以AI视觉技术为核心,集成1080P高清摄像机、多光谱成像模块与气象补偿传感器,形成覆盖高速公路、国省道及重点工业园区的立体监测网络。系统通过动态目标追踪算法实时锁定行驶车辆,结合深度学习模型对尾气黑度进行分级判定,林格曼黑度识别准确率突破99%。针对复杂环境,系统内置温湿度、光照度、风速等气象参数补偿机制,可自动调整补光强度与算法阈值,确保雨雪雾天、夜间低照度条件下的精准抓拍。例如,厦门市在四桥一隧进岛方向部署的固定式遥感检测系统,单点日均采集超1万条有效数据,通过污染指数降序排列锁定高排放车辆,2024年已通过该系统抓拍黑烟车43辆,推动区域PM2.5浓度同比下降12%。
二、一企一策动态管理:驱动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系统以黑烟车抓拍数据为溯源依据,针对钢铁、建材、化工等涉气重点行业,构建“数据溯源-企业画像-精准治理”闭环管理体系。通过分析企业运输车辆排放特征,结合行业排放标准与工艺特点,为每家企业定制超低排放改造方案。例如,福建省某钢铁企业通过系统识别其原料运输车辆NOx排放超标,指导其采用SCR脱硝技术升级车载后处理系统,并配套建设门禁视频监控与电子台账,实现运输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改造后,该企业运输环节排放强度下降40%,且系统自动生成改造补贴申请材料,助力企业获得省级环保专项资金支持。截至2025年,福建省已通过系统完成超低排改造企业,复检达标率保持高位运行。
三、超低排核查与复检闭环:打造排放达标长效机制
福建省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地方超低排放标准,要求所有涉气企业完成改造后必须通过黑烟车抓拍系统进行复检。系统采用“现场抽检+远程监控”双模式,对企业运输车辆开展动态核查。复检过程中,系统自动调取改造前后的排放数据,生成可视化对比报告,并上传至省级监管平台备案。对于复检不达标企业,系统立即触发预警机制,生态环境部门联合行业专家开展“诊断式帮扶”。例如,漳州市某建陶企业复检发现干燥塔颗粒物排放超标,经专家指导后采用湿式电除尘+覆膜滤袋技术改造,最终实现达标排放。此外,系统还为企业提供环保信用评价服务,达标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政策红利,激发企业治污内生动力。
四、科技赋能交通治理:优化区域货运结构与运输方式
福建省以黑烟车抓拍系统为数据中枢,推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系统与“福建交通大脑”平台深度融合,实时分析货运车辆排放数据,为铁路专用线建设、水路运输调度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在环湄洲湾区域,系统通过抓拍数据识别高排放散货运输车辆,引导企业优先采用“散改集”多式联运模式,减少公路运输比例。同时,福建省出台政策,对新能源中重型货车给予购置补贴、路权优先等支持,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大幅提升。系统还为物流企业提供碳排放核算服务,助力其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形成“减排-增益”的良性循环。2025年,福建省铁路、水路货运量较基准年增长显著,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明显,绿色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五、数据开放与公众共治:构建全民参与的环保生态
福建省黑烟车抓拍系统坚持“数据为民”理念,通过“福建环境”APP等平台向公众实时推送空气质量指数、黑烟车抓拍热点分布等信息,并开通举报通道,鼓励市民通过拍照上传等方式参与监督。系统与“百姓河长”“闽江流域生态补偿”等公众项目联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共治格局。例如,莆田市某鞋业企业通过系统数据反馈,主动将油性胶替换为水性胶,减少VOCs排放,并被列入轻微污染天气应对免错峰生产名单。此外,系统还为企业提供环保技术培训与资金申报指导,推动企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治理”。2025年,福建省公众环保参与率大幅提升,黑烟车投诉量同比下降显著,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福建省黑烟车抓拍系统通过智能感知、一企一策、超低排核查、科技赋能与公众共治五大创新模块,实现了从“末端执法”向“源头防控”、从“单点治理”向“系统治理”的跨越。未来,福建省将持续深化系统应用,推动环保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