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与可行性评估阶段:深度参与跨学科需求研讨会,运用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工具量化视觉检测指标(如缺陷尺寸下限0.02mm、检测速度≥50件/分钟),结合MTF(调制传递函数)评估光学系统分辨率极限,输出包含技术风险矩阵(概率/影响等级)的可行性报告,确保需求与技术边界强对齐。
系统架构设计与技术选型阶段:主导视觉子系统架构设计,基于ROS/Gazebo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对比面阵相机(全局快门/CMOS)与线阵相机(TDI技术)在运动模糊抑制方面的性能差异,选择满足动态场景(运动速度0-5m/s)的硬件组合,同时定义视觉-PLC通信协议(Modbus TCP/EtherCAT)的数据帧格式与容错机制。
算法开发与模型训练阶段:基于PyTorch/TensorFlow开发缺陷检测模型,结合迁移学习(ResNet50预训练权重)与小样本学习(Prototypical Networks)解决罕见缺陷样本不足问题,通过SHAP值分析模型决策关键特征,优化超参数(学习率0.001/批次大小32)使验证集mAP@0.5:0.95达到98.7%,同时部署TensorRT量化(INT8)将推理延迟从85ms压缩至18ms。
硬件集成与系统联调阶段:执行相机-镜头-光源的MTF联合标定,利用Halcon标定板实现亚像素级(1/10像素)畸变校正,通过OPC UA协议实现视觉系统与机器人控制器的实时数据交互(位置反馈周期≤10ms),构建包含硬件在环(HIL)测试的自动化调试平台,将系统启动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30分钟。
现场部署与参数优化阶段:在客户产线部署A/B测试框架,对比不同曝光策略(自动曝光/固定曝光)对高反光金属表面缺陷检测的影响,通过贝叶斯优化动态调整ROI(感兴趣区域)大小与NMS(非极大值抑制)阈值,使现场误检率从1.2%降至0.3%,同时建立远程诊断接口(MQTT+WebSocket)支持实时参数推送。
性能验证与验收测试阶段:制定包含2000+测试用例的验证计划,覆盖正常样本、边缘案例(如最小缺陷尺寸0.018mm)、干扰场景(油污覆盖30%表面),利用JMP统计软件分析检测结果的CPK值(≥1.67),输出符合ISO 13849功能安全标准的验收报告,确保系统满足客户KPI(OEE≥85%)。
运维支持与持续改进阶段:部署Prometheus+Grafana监控系统,实时跟踪视觉子系统关键指标(图像处理延迟、硬件温度、网络丢包率),建立基于PDCA循环的持续改进机制,每季度分析误检案例根因(如光源衰减导致对比度下降),通过在线增量学习(Only Train Last Layer)使模型对新缺陷类型的适应周期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
知识管理与团队赋能阶段:构建包含硬件选型指南、算法调优手册、典型故障案例库的知识管理系统,组织跨部门技术分享会(每月1次),通过Jupyter Notebook演示关键算法实现细节,培养新人独立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3个月内具备初级故障处理能力),提升团队整体技术熵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