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超低排放标准执行企业环保解决方案:科技赋能精准治污 助力海南绿色崛起
一、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构建全链条绿色生产体系
海南省以电力、钢铁、水泥、石化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为核心,全面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11家发电企业(如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厂、中海海南发电有限公司等)需率先实现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即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mg/m³、35mg/m³、50mg/m³。石化行业参照《海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对炼油、乙烯等装置实施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净化、加热炉低氮燃烧改造等技术升级。例如,某石化企业通过采用SCR脱硝+湿法脱硫协同工艺,使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较改造前下降6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医药领域,中玉制药(海口)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安装RTO蓄热式焚烧炉,实现挥发性有机物(VOCs)处理效率超95%,满足《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二、一企一策精准治理:打造差异化环境管理范式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建立“一企一档”动态数据库,为重点企业定制超低排放改造路线图。以海南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自备电厂为例,针对其燃煤锅炉排放特征,采用“超净电袋复合除尘+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低低温省煤器+SCR脱硝”组合工艺,实现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低于5mg/m³、20mg/m³、30mg/m³。对于非电行业,如海南合盛橡胶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安装布袋除尘器+活性炭吸附装置,使橡胶加工废气中颗粒物和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分别降至10mg/m³、80mg/m³以下。此外,海南省推行“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工程监理、效果评估全流程支持,确保改造方案科学可行。
三、智能核查与复检闭环:构建数字化监管新生态
海南省构建“在线监测+现场核查+大数据分析”三位一体核查体系,实现超低排放改造效果动态评估。全省重点企业安装CEMS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数据实时上传至省级监管平台,当污染物浓度超标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例如,国家能源集团乐东发电有限公司通过部署AI视频监控系统,对煤场、灰场等无组织排放源实施24小时智能识别,结合TSP粉尘传感器数据,精准定位扬尘污染源并联动喷淋装置,使无组织排放颗粒物浓度下降40%。复检环节采用“第三方检测+交叉验证”模式,由省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盲样抽测,确保数据真实可靠。2025年海南省超低排放改造企业复检达标率提升至98%,较2023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四、政策激励与约束并举:强化超低排放改造内生动力
海南省出台《海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明确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电价补贴、绿色信贷等政策支持。例如,大唐万宁天然气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超低排放改造,获得环保税减免300万元/年,并纳入省级绿色工厂名录,享受贷款利率下浮10%的优惠。同时,海南省实施差别化环保政策,对未达标企业采取限产、停产整治等措施,并将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企业信用记录。2025年海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工信厅发布《海南省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方案》,要求新建炉窑全部采用低氮燃烧技术,现有炉窑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改造,逾期未完成的企业将被纳入重点监管名单。
五、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培育超低排放技术产业集群
海南省依托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吸引一批环保科技企业落户,形成从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到工程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例如,智欣环保科技(昌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超低排放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喷氨量,使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波动范围缩小至±5mg/m³,较传统控制方式节能15%。此外,海南省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海南大学、中海油研究总院等单位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究,在华能洋浦热电有限公司建成全国首个燃煤电厂CCUS示范项目,年捕集二氧化碳10万吨,用于周边油田驱油,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
海南省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精准施策,构建起超低排放改造的长效机制。未来将持续深化“源头防控-过程治理-末端监管”全链条治理模式,推动重点行业绿色转型,为全国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海南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