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机器视觉技术已深度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创新,通过AR导览、智能交互、数字化复刻等手段,推动敦煌文化从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型。以下是具体应用场景与技术亮点:
一、AR智能导览:重构敦煌游览体验
- 单目视觉SLAM技术突破
- 敦煌研究院联合Rokid推出的AR眼镜导览方案,首次在国内文旅行业实现基于单目摄像头的实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该技术通过算法优化,在降低硬件成本的同时,提供与多摄像头方案同等的精准度,使AR眼镜更轻便、佩戴更舒适。
- 应用案例:在莫高窟第285窟复制洞窟中,游客佩戴AR眼镜后,数字讲解员“敦敦”可引导其穿越至1400年前的西魏时期,通过动态影像还原《五百强盗成佛》等壁画故事,实现“静态壁画+动态叙事”的沉浸式体验。
- 数字化保护与分流作用
- AR导览系统通过云端存储敦煌点云数据,构建“数字平行世界”,为后世研究保留珍贵史料。
- 线下通过合理规划导览路线,缩短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轻人流对文物的物理压力,助力“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目标实现。
二、智能交互装置: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 AI影像打卡机
- 敦煌博物馆引入的AI影像打卡机利用AIGC技术,将游客融入敦煌艺术场景。例如,游客可化身飞天神女,生成专属的敦煌风格影像,实现“人人可参与的文化共创”。
- 书页矩阵互动装置
- 乌镇实业与敦煌合作的巨型书页数字装置,通过交互技术启动“数字敦煌之旅”。当访客触碰书页时,金黄色光线唤醒残损雕像与剥落壁画,以数字化手段修复历史痕迹,形成“文化之手与数字之手”的跨越千年对话。
三、数字化复刻与沉浸式演艺:拓展文化传播边界
- 8K超高清显像与全景声场
-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采用8K技术复刻壁画肌理,配合多维度色彩校准系统重现敦煌原色。通过全景声场系统构建三层精密控音体系(槽孔吸声板墙面、玻纤吸音垂片顶面、高密度地毯地面),实现0.8秒最佳混响时间,营造“视效震撼、声景交融”的沉浸式空间。
- AI驱动的跨时空叙事
- 每日甘肃网推出的《敦煌“AI精灵”带你游陇上石窟》,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将飞天仕女转化为立体形象,以自然语言与丰富表情带领观众穿越莫高窟、榆林窟等五大石窟。AI算法智能控制转场效果,实现画面无缝切换,增强观看连贯性。
四、智能清洁与运维:保障文旅设施可持续性
- 无人驾驶扫路机
- 敦煌京环公司引进的“小鲸灵”无人驾驶扫路机,集成激光雷达、360度摄像头等传感器,支持无水干式清扫与洒水降尘双模式。其新能源电池可连续作业6小时,单台综合清扫效率达每小时6000平方米,有效维护景区环境卫生。
技术价值与行业影响
- 文化遗产保护范式升级
- 机器视觉技术通过非接触式数据采集与数字化存储,降低人为干预对文物的损害风险,为脆弱文化遗产提供“可逆、可更新”的保护方案。
- 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标杆
- 敦煌案例证明,机器视觉可与AR/VR、AI、8K显示等技术深度融合,打造“技术+艺术+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提升游客参与感与文化认同感。
- 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借鉴
- 敦煌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地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数字化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