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机器轰鸣的中建铁投广州工地,一套蓝色厂房正悄然改变城市建设的环保逻辑——浑浊泥浆经管道输入,分离出清澈回用水与可再利用的渣土。施工项目通过泥水分离+碳监测双系统创新,实现渣土资源化率30%、污水回用率95%。
“过去渣土外运既费钱又污染。”项目总工程师指着高压压滤机介绍。系统采用三重工艺,螺旋洗砂分离砂石用于路基回填;絮凝沉淀添加天然降解剂净化污水;高压压滤渣土压成含水率<25%的硬块。
项目施工产生的渣土,全部通过泥浆无害化处理,用于市政等工程的回填,减少填埋用地15亩。净化后的年回用水超10万吨,相当于注满20个标准泳池。
项目指挥中心大屏实时跳动着碳排放数据:“当前能耗等效碳排放0.12吨/小时。”这套施工期碳监测平台,通过两项硬科技精准控碳。油电双传感,机械安装油量探头与智能电表,秒级传输能耗;LCA动态核算,覆盖建材生产、运输到施工全链条。平台运行一年预警高耗能工序37次,推动设备调优降耗,累计减碳2860吨,约等于15.6万棵树年固碳量。
创新正产生实际效益,设备耗材精准管控模型降本521万元;“永临结合”技术(临时结构与永久建筑结合)省下混凝土2700立方米;相关工艺纳入《绿色施工指南》。
项目负责人表示:“用技术平衡建设与生态,是大湾区绿色施工技术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这套经过验证的技术体系将为更多工程项目提供环保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