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二届“创青春”吕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中,吕梁学院大一学生霍俊杰的“澄泓计划”格外引人注目。这个聚焦环保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的项目,凭借对废弃菌渣资源化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难题的精准破解,以及鲜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赢得了广泛关注。作为项目负责人,这位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青年,用超越年龄的洞察力与行动力,正试图为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带来一场“变废为宝”的革新。
变废为宝的环保智慧
“‘澄泓计划’是我们团队基于吕梁本地资源优势和高校科研力量,发起并实施的一项专注于环保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创业项目。” 霍俊杰介绍道。而“澄泓”二字有着深刻的寓意——澄净之源,泓图未来。“‘澄’象征技术突破(高精度过滤 / 零化学添加)带来的水质澄澈,‘泓’代表水生态循环(回用率95%+)创造的可持续价值。” 这个名字既体现了团队的技术追求,也承载了守护水生态、创造可持续未来的社会使命。其核心是利用项目产品“新型废菌渣——纳米活性炭复合型有机絮凝剂”,解决两个紧迫的环境问题:巨量废弃菌渣的资源化利用和工业废水高效低成本处理的难题。
“‘澄泓计划’的诞生,源于对这两个环保痛点的关注。”霍俊杰开门见山地道出了项目的初衷。他介绍道,中国每年产生的食用菌废菌渣高达2500万吨,这些未被有效利用的废弃物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滋生害虫、污染水体,对环境和健康构成威胁。与此同时,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工业废水处理成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而传统水处理絮凝剂要么存在毒性、成本高昂,要么会产生大量废渣,难以满足环保与经济双重需求。
“看到废菌渣被随意丢弃,而企业又在为高成本的废水处理发愁,我就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霍俊杰说,这个想法成为了“澄泓计划”的起点。他带领团队查阅大量资料,反复实验,最终确定了利用废菌渣和纳米活性炭制备新型有机复合型絮凝剂的技术路线,既解决了废菌渣的环保问题,又为工业废水处理提供了低成本、高效能的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带来行业变革
在霍俊杰看来,技术创新是“澄泓计划”的核心竞争力。与传统絮凝剂相比,团队研发的新型有机复合型絮凝剂具有多项显著优势。
“首先是适应性强,对源水温度和PH值都有很好的耐受性,能在不同的水质环境下稳定发挥作用。” 霍俊杰解释道,“其次,它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特别强,这对于处理重污染行业的废水至关重要。而且,我们的产品集聚了铁系絮凝剂、铝系絮凝剂和纳米活性炭的优点,去污效率高,同时还节约成本、稳定性好。”
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在实验中,新型絮凝剂的最佳投药量低于常用的PAC、FeCl3,但对COD、SS、TN、Cr3+的去除率却高于这两种传统药剂。“这意味着企业使用我们的产品,既能提高处理效果,又能降低成本,一举两得。”
为了确保技术的领先性,团队背后有强大的指导老师支持。晋创谷·吕梁鼎鑫固废团队负责人李红艳副教授和技术骨干刘世杰讲师,为项目提供了专业的科研指导和技术支持。“李老师在水处理领域有深厚的研究积累,刘老师在工程技术方面经验丰富,他们的指导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霍俊杰说。
“澄泓计划”并非仅仅是一项技术研发项目,而是一套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链条解决方案。霍俊杰介绍,山西澄泓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澄泓”)作为项目的运营主体,以“节能为理念、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高校研发力量,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一体化。
在业务布局上,公司不仅专注于新型有机絮凝剂的研发,还构建了完善的水处理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高效的实施方案,保障安全环保生产。“我们的目标是从产品到服务,全方位满足客户的需求。”霍俊杰说。
市场推广方面,团队制定了清晰的策略。线上聚焦环保垂直平台进行精准广告投放,建立专业网站成为行业信息源;线下参与高端展会,发布行业报告,联动媒体塑造技术标杆形象。同时,通过在专业杂志开设专栏、编制行业白皮书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
定价策略上,公司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法构建动态定价模型,根据市场渗透期、成熟扩张期和技术溢价期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价格策略,兼顾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我们希望通过合理的定价,让更多企业用得起我们的产品,共同推动环保事业发展。”霍俊杰说。
创业之路从不平坦,“澄泓计划”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霍俊杰坦言,政策调整带来的市场竞争压力、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资金短缺的风险等,都是团队需要面对的问题。但面对这些挑战,霍俊杰和团队早已做好了准备。“我们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加强财务管理,拓宽融资渠道;优化组织架构,提升团队素质。”他说,“同时,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及时调整策略,确保项目合规运营。”
“参加‘创青春’大赛不仅是对项目的一次展示,更是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霍俊杰说,“感谢大赛提供的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向更多人介绍‘澄泓计划’。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坚持下去,用科技的力量守护水资源,让‘澄净之源,泓图未来’的理念成为现实。”记者 刘小宇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