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新一轮“禁塑令”背景下,有消息称常见又常用的涂膜纸杯,被重点限制甚至清退市场,违者或面临最高10万元罚款。因为其在回收时纸膜难以分离,且覆膜材料膜不可降解,无法作为废纸回收利用,只能被焚烧或填埋,本质上是“伪环保”产品。
那么,使用涂膜纸杯还安全吗?它们对环境不友好吗?这样的解释是不是误读?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找到东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材料专家,他们认为其中存在认识误区和过度解读。涂膜纸杯不能当废纸进行回收,甚至是一种谣言。
据报道,针对在餐饮、外卖、商超等场景中的一次性餐具、杯具等,“禁塑令”落地后计划将所有难以回收、污染环境的“伪环保”用具彻底清出市场。其中,包括采用“纸+聚乙烯淋膜或聚乳酸涂层”等技术的一次性日用品,而使用“聚乙烯淋膜”最多的产品之一就是一次性纸杯。有人认为,所谓“伪环保”产品的外观与普通纸制品相似,不仅会污染回收体系,还会产生微塑料,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
对此,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研究员李斌告诉记者,我们日常使用的纸杯内层往往需要涂覆一层聚乙烯等材质的塑料膜,其实主要作用就是“防水”,以免被咖啡、奶茶饮料等液体浸润渗透,导致杯子变形。为何使用这样的膜材料?简单地说,因为聚乙烯的熔点约在110℃,而生活中包括开水在内的饮品,最多只能达到100℃。因此,可以确保聚乙烯膜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那在纸杯回收环节,这类涂覆材料是“伪环保”吗?李斌研究员表示,事实上,纸杯以及纸质餐盒等,与快递包装这样的硬纸板等大宗纸品,循环再生的工艺几乎是完全一样的,技术上不存在困难。纸杯不好回收的原因是因为其单个体积小、重量轻,一般归类于干垃圾,不易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回收再利用。
当然,在回收基础设施完备的地区,纸杯也是可以和其他废纸一样回收再利用的。不过,覆膜纸杯再生过程中的出浆率,和其他纸品相比有所降低,但这仅仅是回收效率的问题,并非塑料本身的问题。李斌认为,目前覆膜纸杯仍是产品主流,国际上也没有统一强制替换的法律禁令,一些缺乏完善回收体系的国家可能因此限制使用。消费者应当科学认知,这种微克计量的薄膜在纸杯重量中的占比微乎其微,而每天个人使用纸杯的数量是有限的,“离开剂量谈毒性”难免有夸大风险。
类似纸杯的,还有一次性的塑料制品,比如一次性刀叉、吸管等,也是由于体积重量较小,很难单独回收。鉴于此,部分国家已开始禁用塑料吸管甚至刀叉。尽管市面上已有采用聚乳酸等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一次性杯具、餐具,但其降解需要新建大型堆肥设施,并满足较高的温度及湿度条件,才能假以时日逐步降解,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综合看来,聚乳酸替代品的生产和回收成本成倍增长,加之目前无法单独回收堆肥,应用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由此,李斌等专家建议,最好的杯具就是非一次性杯具。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跨国连锁咖啡茶饮店,用优惠条件鼓励顾客自带杯子,以此换取更低的售价。同样,李斌等在国外参加联合国塑料公约谈判时,注意到会议代表们都是自带水杯,减少一次性杯子使用。“少用一个一次性杯子,就是让环境少一份负担。”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