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大气污染物排放、被纳入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管控范围的企业需要进行环保绩效评价等级划分,具体包括以下类型:
一、核心行业
根据生态环境部《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应急减排措施制定技术指南》及地方补充标准,39个重点行业需强制参与绩效分级,例如:
金属冶炼类:长流程联合钢铁、短流程钢铁、铁合金、焦化、铜冶炼、铅锌冶炼等。
建材类:水泥、砖瓦窑、陶瓷、耐火材料、玻璃、岩矿棉等。
化工类:炼油与石油化工、炭黑制造、煤制氮肥、制药、农药制造等。
轻工类:包装印刷、人造板制造、塑料人造革与合成革制造、橡胶制品制造等。
机械制造类:汽车整车制造、工程机械整机制造、工业涂装等。
地方扩展行业:部分省份(如河南、江西)根据本地污染特征,额外增加了12-13个行业,例如防水建筑材料制造、纤维素醚生产等,覆盖行业总数可达52个。
二、绩效评价目的
差异化管控:A级/引领性企业:环保绩效达国家级先进水平,重污染天气期间可自主减排,减少监督检查频次。
B级企业:达省级领先水平,适度放宽管控(如“以限代停”)。C级/D级企业:需严格限产或停产,D级企业可能面临淘汰风险。
政策红利与生存压力:高评级企业享受生产连续性保障,低评级企业可能因频繁停产导致订单流失、成本上升。部分地区要求民生保障类企业(如供暖、公共交通)必须达B级及以上,否则不得参与保障供应。
三、企业必须重视的三大理由
合规生存底线:未参与评级或评级过低的企业,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将被强制停产,直接影响营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如超标排放、未安装监测设备)的企业,当年不得申报A/B级,且可能被降级为D级。
长期发展竞争力:高评级企业(如A级)在客户审核、融资贷款中更具优势,部分地方政府对A级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补贴。“十四五”规划要求重点行业A/B级企业占比显著提升(如金属类行业从7.6%提至15%),低评级企业将被迫改造或退出。
动态调整风险:绩效评级每年调整两次(如9月、12月),企业需持续投入环保设施升级,否则可能被降级。跨行业企业按“短板原则”评级,需确保所有涉及行业均达标,否则以最低评级为准。
四、企业行动建议
对标自查:根据行业绩效分级标准,逐项检查装备水平、污染治理技术、无组织排放管控等指标,建立整改清单。
技术升级:投资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设施,优化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确保数据真实可靠,避免因监测造假被降级。
政策利用:申请地方政府环保改造补贴,降低提标成本。参与生态环境部门组织的培训,了解最新评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