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双碳”目标与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双重驱动下,敦煌市作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标杆城市,正通过超低排放改造推动工业领域深度减排。结合甘肃省及敦煌市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其超低排放标准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核心污染物为重点,通过技术升级与监管强化,构建起覆盖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的清洁生产体系,为西北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一、敦煌超低排放标准的核心指标: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线并控”
敦煌市超低排放标准以《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要求为基准,明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限值。其中,颗粒物排放浓度不超过5mg/m³,较传统标准下降75%;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不超过35mg/m³,较重点地区特别排放限值降低30%;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不超过50mg/m³,降幅达50%。以荣兴建材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超低排放技改项目为例,改造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从300mg/m³降至40mg/m³,颗粒物从30mg/m³降至3mg/m³,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二、行业覆盖:钢铁、水泥、建材三大领域全链条治理
敦煌市超低排放改造聚焦高污染行业,推动全链条治理。钢铁行业参照酒钢、榆钢等企业经验,实施烧结机头烟气脱硫脱硝、高炉煤气精脱硫等工程,确保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低于5mg/m³、35mg/m³、50mg/m³。水泥行业通过低温SCR脱硝、湿法脱硫等技术,使熟料生产线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稳定在50mg/m³以下。建材领域以荣兴建材项目为示范,采用高效电袋复合除尘器、分级燃烧+SNCR脱硝技术,实现超低排放与能源效率双提升。
三、技术路径:多污染物协同治理与智能调控融合
超低排放改造依赖技术集成与创新。敦煌市推广“低氮燃烧+SCR脱硝”“湿法脱硫+湿式电除尘”等组合工艺,实现多污染物协同治理。例如,燃气锅炉低氮改造项目通过更换低氮燃烧器、加装烟气再循环装置,使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从150mg/m³降至30mg/m³。同时,引入AI视觉识别与动态调控技术,如鹰眼降尘系统通过多光谱摄像机捕捉产尘点,驱动雾炮精准喷射,较传统设备节水90%、降尘效率提升3倍,为露天矿山、料场等场景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四、政策驱动:专项资金支持与监管执法协同发力
敦煌市通过中央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储备库,对超低排放改造项目给予资金倾斜。七里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锅炉综合治理等项目纳入储备库,累计获得超亿元资金支持。监管层面,建立“排污许可证+在线监测+执法检查”闭环体系,对超标排放企业实施限产停产、信用惩戒等措施。2025年上半年,敦煌市完成7个农村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达标率100%,印证了超低排放改造对环境质量的正向影响。
五、成效验证:空气质量改善与产业绿色转型双赢
超低排放改造推动敦煌市空气质量持续优化。2025年1-6月,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75.1%,PM10、PM2.5年平均浓度值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SO2、NO2、CO浓度均达一级标准。产业层面,超低排放改造倒逼企业技术升级,如荣兴建材项目通过余热发电、原料替代等措施,年节约标煤1.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1万吨,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一。
六、未来展望:构建“超低排放+碳减排”协同治理体系
敦煌市正探索超低排放与碳减排的协同路径。一方面,推广氢能重卡、电动公交等清洁运输工具,减少移动源污染;另一方面,依托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降低工业生产碳排放强度。例如,规划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公共亮化节能设备使用率超80%,为超低排放与低碳转型融合提供实践样本。
结语
敦煌市超低排放标准以严于国标的限值要求、全行业覆盖的技术路径、政策资金与监管执法的协同保障,构建起西北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的标杆体系。从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深度减排,到AI视觉识别、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等技术创新,再到空气质量改善与产业绿色转型的双重成效,敦煌实践为同类地区提供了“标准引领、技术驱动、政策护航”的可持续发展范式。随着“超低排放+碳减排”协同治理体系的完善,敦煌市将持续巩固“蓝天碧水”生态优势,为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