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智慧一体化档案馆管理控制总平台是河南省依托数字档案馆建设构建的智能化、全流程档案管理体系,集成物联网、AI、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实现档案“收、管、存、用”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其核心架构与实施路径如下:

政策框架与顶层设计
- 政策依据:依据国家档案局《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及《河南省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河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中关于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形成“一库两中心三平台四保障”体系架构(数字档案资源总库、备份与查询利用中心、局域网/政务外网/互联网服务平台、标准规范与安全体系)。
- 建设目标:通过“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原则,实现省市县三级档案资源共享,支持跨馆查阅、异地出证,2025年通过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测试,成为省级标杆。
技术架构与创新
- 智能感知层:
- RFID电子标签:部署1万张电子标签实现实体档案精准定位与自动盘点,结合智能密集架系统支持语音指令、自动开合及架体状态监测,盘点周期从数周缩短至数小时。
- 物联感知网络:通过LoRa、ZigBee等协议集成温湿度、光照、空气质量传感器,联动恒温恒湿机、除湿设备及空气净化装置,确保存储环境符合《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 数据处理层:
- AI与大数据:采用NLP自然语言处理与OCR技术构建知识图谱,对368万条目录数据、274万条全文数据进行智能挖掘,支持时间、地点、人员等多维度关联检索,100人并发检索响应时间小于4秒。
- 区块链与加密: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操作日志不可篡改,结合本地加密存储与云端异地备份,满足等保三级安全认证要求。
- 应用服务层:
- 三大服务平台:局域网平台(馆藏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政务外网平台(河南档案业务网站)、互联网平台(公开档案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支持电子档案在线移交接收、跨馆共享及公众查询。
- 智能业务系统:涵盖智能库房管理、电子阅览室、海量数字档案安全保存、智能检索等15套系统,实现档案采集、整理、保管、编研、统计全流程自动化。
功能特点与实施案例
- 核心功能:
- 电子化存储:通过扫描、拍照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节省存储空间,支持长期保存与远程访问。
- 智能检索与利用:结合关键词、标签、分类等多种检索方式,支持模糊查询与知识图谱关联,提升检索效率80%。
- 权限管理与安全:通过角色授权、数据加密、防篡改技术确保档案安全,支持多人协同办公与流程自动化(如借阅审批、到期提醒)。
- 典型案例:
- 河南省档案馆:2022年6月通过国家示范数字档案馆测试,建成数字档案资源总库,集成368万条目录数据,实现跨馆查阅与异地出证,2024年民生档案查询量同比增长43%。
- 南阳淅川中联水泥:通过高效SCR脱硝、袋式除尘等技术改造,实现氮氧化物排放≤50mg/m³,颗粒物≤10mg/m³,符合超低排放标准。
- 平煤神马汝丰炭材料:招标超低排放一体化平台,中标金额249万元,涵盖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及排放源清单信息化管理。
管理创新与政策支持
- 标准规范体系:制定《政务服务网电子文件归档数据规范》《河南省数字档案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等标准,形成覆盖数据格式、接口、安全的全流程规范。
- 资源共享机制: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部署数字档案室系统、电子档案移交接收系统,实现省直单位电子档案在线移交,各级档案馆异地查阅与跨馆出证。
- 绿色低碳设计:采用光伏供电、热回收空调等节能技术,结合数字孪生优化设备运行策略,碳减排幅度达30%。
挑战与展望
- 区域适配性:需根据不同场景(如工业档案、民生档案)优化算法模型,提升识别准确率至95%以上。
- 技术迭代:深化5G、边缘计算应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推动多设备协同与智能预警。
- 管理创新:整合环保、工信、能源等多部门数据,完善跨行业、跨区域超低排放标准与监管体系,形成“环保-经济”双赢的绿色转型路径。
河南智慧一体化档案馆管理控制总平台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数据驱动,构建了全链条智能管理体系,为全国档案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河南经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下的节能减排与高质量发展。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