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超低排放是北京市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空气质量,在交通、工业、能源、建筑等多领域实施的一系列严格环保政策体系,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实现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显著降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下从定义内涵、政策背景、实施路径、技术标准、成效案例五方面系统解析:

1. 定义内涵与政策背景
- 超低排放区(ULEZ):2022年《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交通发展建设规划》首次提出,在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分阶段实施,要求车辆达到欧6柴油车、欧3汽油车等更高排放标准,配合车牌识别技术、差异化收费(如伦敦模式)及报废补贴,限制高污染车辆通行。例如,五环内对国Ⅲ以下柴油货车实施分时段限行,二环内全天禁止外埠机动车驶入。
- 国家战略响应:落实“双碳”目标(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响应《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结合北京作为首都的生态涵养定位,通过“节能、净煤、减气、少油、多绿电、增碳汇、强科技、优保障”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 实施路径与关键领域
- 交通领域:
- 机动车清洁化:推广新能源汽车(如电动公交车、出租车占比超80%),实施国Ⅵ排放标准,2024年7月起执行更严格的国标B限值(比原限值加严30%-50%),预计年减排污染物570吨。
- 运输结构优化:推动“公转铁”“公转水”,建设零排放运输车队,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比例目标达90%以上。
- 工业领域:
- 钢铁行业改造:全国43%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0%,排放绩效国际领先。例如,河北唐山、邯郸通过改造,PM₂.₅浓度分别下降31%、30%。
- 能源转型:严控化石能源消费,发展太阳能、风电(2025年装机280万千瓦),推广热泵供暖(2025年达4500万平方米),提高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比重至15%。
- 建筑领域:
- 绿色建筑:新建建筑执行绿色二星级以上标准,装配式建筑占比超50%,推广超低能耗建筑(2025年累计500万平方米),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025年达3000万平方米)。
3. 技术标准与制度创新
- 排放标准:执行《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GB18285-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GB3847-2018)的B限值,对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加严30%-50%。
- 碳市场机制:北京市碳市场覆盖9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线上成交均价从50元/吨升至111元/吨,通过“排碳有成本、降碳有收益”激励企业减排,2024年绿电消纳量占市场化交易70%。
- 政策工具:实施碳普惠项目(如低碳出行、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动碳足迹认证与国际接轨,构建“1+1+N”政策体系(地方性法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
4. 实施成效与案例
- 空气质量改善:机动车等移动源占本地PM₂.₅贡献达46%,通过超低排放政策,2023年重点城市PM₂.₅浓度下降24%,唐山、邯郸分别下降31%、30%。
- 经济与生态效益: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拉动社会投资超6000亿元,完成改造企业利润率是其他企业的2.6倍;碳市场驱动企业减排,2024年重点单位绿电消纳量近70%市场化份额。
- 示范项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老旧商用车新能源替代,建设零排放车队;朝阳区2024年底力争新增超低能耗建筑26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240万平方米。
5. 挑战与展望
- 挑战:剩余20%粗钢产能需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非重点区域需加强监管;新能源车辆推广需解决充电设施、电池回收等问题。
- 未来方向:深化减污降碳协同,推动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完善碳市场与碳普惠机制,打造国际绿色低碳先行区。
北京超低排放通过“政策+技术+市场”三重驱动,已形成可复制的绿色转型模式,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北京经验”。企业需结合自身行业特性,积极参与碳市场、应用清洁技术,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