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的背景下,石家庄市正以超低排放环保平台建设为突破口,构建覆盖工业全流程的智慧环保治理体系。该体系以“监测-溯源-治理-复检”为核心闭环,通过“一企一策”精准帮扶、超低排放核查复检、技术集成创新等手段,推动企业实现环保绩效提档升级,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双重支撑。
一、环保“一企一策”:精准施策破解治理难题
石家庄市生态环境部门针对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建立“三维溯源+动态调优”的治理框架。通过部署激光散射传感器、电化学监测仪等设备,对厂界、生产车间、物料堆场等区域实施24小时颗粒物浓度监测,结合AI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精准定位污染源头。例如,某钢铁企业通过溯源分析发现烧结工序无组织排放超标的主因是原料大棚密封条老化,系统随即生成“更换密封条+增加雾炮抑尘”的组合方案,实施后颗粒物浓度下降超六成。
在政策落地层面,平台集成环保绩效评级模型,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水平、环境管理能力等维度,自动生成创A、B级企业的个性化提升路径。以鹿泉区为例,生态环境部门组建专家团队深入企业“把脉问诊”,针对无组织排放治理、智能管控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制定密闭改造、分表计电系统安装等提档升级方案。目前,鹿泉区已有37家企业达到环保绩效B级及以上标准,其中12家企业通过创A实现低碳转型,某水泥企业更以此为契机研发量产高贝利特水泥,获得国家奖励资金。
二、超低排核查:全流程管控确保达标质量
平台构建的“五位一体”核查体系,涵盖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清洁运输、智能监控全链条。在源头环节,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数字化重构,识别出无组织排放点位;在过程控制中,系统联动工况用电监测设备,实时追踪除尘器、喷淋塔等治理设施的运行状态,当风机频率低于设定值时自动触发报警;末端治理环节则采用CEMS烟气在线监测与视频监控双重验证,确保排放数据真实可靠。
针对超低排放改造的复检需求,平台开发动态达标评估模块。通过对比历史数据与实时监测值,系统自动生成复检报告,标注未达标工序及整改建议。某焦化企业应用该功能后,在复检中发现装煤环节VOCs排放波动,系统立即调取治理设施运行日志,发现喷淋系统喷头堵塞,指导企业更换喷头并优化喷淋策略,使VOCs浓度稳定达标。这种“问题定位-原因分析-整改验证”的闭环机制,将复检达标率大幅提升。
三、无组织排放治理:技术集成实现源头管控
平台创新推出“分区治理+智能联动”的无组织排放管控方案。在物料存储区,采用密闭式气力输送系统替代传统皮带机,减少粉尘逸散;在运输环节,集成门禁系统与车辆GPS定位,对未清洗车辆实施自动拦截;在厂区道路,部署太阳能雾炮车与智能冲洗装置,根据颗粒物浓度动态调整作业频次。某化工园区应用该方案后,道路扬尘浓度下降,运输车辆带尘量减少。
为解决阵发性排放难题,平台开发预测性治理模型。通过分析气象数据、生产计划与历史排放规律,系统提前启动治理设备。例如,在预测到次日将有强风天气时,系统自动增加原料堆场喷淋频次,并调整除尘器风机功率,使阵发性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这种“未雨绸缪”的治理策略,显著提升了企业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四、绿色施工与运输:全流程抑制扬尘污染
在建筑施工领域,石家庄市推广基坑气膜技术,通过高强度建筑膜材构建封闭作业空间,使基坑防尘效果超过90%,噪音降低率达80%以上。某医院建设项目应用该技术后,不仅缩短施工工期,还降低能耗,成为绿色施工的典范。目前,石家庄市新开工房屋建筑施工项目中,超七成应用绿色施工新技术,有效抑制了工地扬尘。
在运输环节,石家庄市加快推进新能源渣土车替代,通过制定运输企业信用评价标准、召开产需对接会等措施,引导企业购置新能源车辆。目前,全市在册新能源渣土车超千台,商品混凝土运输领域新能源占比达四成,显著减少了移动源污染。
五、长效机制建设:构建环保治理共同体
平台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励”双轮驱动,推动环保治理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转变。在政策层面,石家庄市出台支持超低排放改造的若干措施,对完成改造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排污权交易优先权等激励;在市场层面,平台建立环保技术交易市场,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技术对接,推动VOCs治理、智能监控等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同时,平台强化“执法+服务”并重理念,通过“非现场”执法手段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对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且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的企业,列入执法监管正面清单,通过远程执法抽查、无人机飞检等方式加强监管。这种“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环保自律意识。
石家庄超低排放环保平台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不仅实现了工业污染的精准治理,更为环保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从定制化治理策略的精准实施,到超低排放标准的动态达标,再到碳足迹管理的全程追溯,该平台正推动着石家庄市工业环保从“被动达标”向“主动增值”跨越。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这种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的模式,必将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