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排放限值

- 有组织排放:
- 颗粒物≤10mg/m³、二氧化硫≤35mg/m³、氮氧化物≤50mg/m³(基准氧含量6%条件下)。
- 烧结机头烟气基准含氧量明确为16%,杜绝稀释排放漏洞。
- 无组织排放:
- 封闭改造(如皮带机通廊全封闭)、挥发性有机物收集治理、废水区域封闭。
- 物料输送、储存环节实施密闭措施,减少粉尘扩散。
- 清洁运输:
- 大宗物料清洁运输比例≥85%,优先采用铁路、水路、管道等清洁方式;汽车运输部分需使用新能源或国六标准车辆。
- 厂内运输车辆2025年底前优先使用新能源或国六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原则上采用新能源或国四以上标准(2025年底前可暂用国三)。
改造时间表与阶段目标
- 2020年底:70%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宝钢股份完成三、四烧结烟气净化系统改造。
- 2022年底:基本完成全流程改造,宝钢股份完成高炉热风炉、轧钢热处理炉等超低排放改造;宝武特冶完成电渣热处理炉改造。
- 2025年底:
- 全面完成原料场、烧结、炼焦、炼铁、炼钢、轧钢、自备电厂等环节超低排放改造。
- 焦化行业备煤、炼焦、熄焦等环节完成改造,煤气精制、化学产品深加工环节完成60%改造。
- 钢铁行业炼钢废钢比达到15%,吨钢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降低5%左右。
- 2027年底:焦化行业基本完成全流程改造,宝武碳业完成管式加热炉在线监控安装。
- 2028年底:进一步削减排放总量,焦化行业完成所有生产环节超低排放改造。
技术路径与要求
- 核心工艺:
- 脱硫: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
- 脱硝:SCR(选择性催化还原)、低氮燃烧技术(分级燃烧、烟气再循环)。
- 除尘:静电除尘、袋式除尘、湿式电除尘联用。
- 余热利用:冷凝器回收烟气余热,干法熄焦技术普及。
- 智能化改造:
- 安装DCS系统、自动监测设施、视频监控,数据保存5年以上;建设全厂环境管控平台,实现排放、运输全流程监管。
- 推广低氮燃烧器、低温SCR脱硝催化剂(如上海瀚昱研发的120℃低温催化剂)。
监管与保障措施
- 监测体系:
- 主要排放口和管式炉安装自动监控设施,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关键点位布设空气质量监测微站、VOCs子站。
- 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实施差别化应急减排:黄色预警限产50%,橙色及以上预警停产高排放工序。
- 执法与处罚:
- 严格排污许可管理,未达标企业依法限期治理或处罚;重污染天气期间强制减排。
- 逾期未完成改造的企业,在预警期间烧结、球团、石灰窑等工序限产或停产。
- 政策支持:
- 财政补贴(如超低能耗建筑补贴300元/㎡)、税收优惠、绿色信贷。
- 鼓励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如余热回收、高效节能技术)。
典型案例
- 宝钢股份:
- 3号烧结机通过增设大烟道余热回收锅炉、热水换热器及活性炭风选装置,实现颗粒物≤10mg/m³、氮氧化物≤50mg/m³的超低排放。
- 完成三、四烧结烟气净化系统改造,年减排颗粒物115吨、二氧化硫314吨、氮氧化物425吨。
- 宝武特冶:
- 完成电渣热处理炉、锻造热处理炉超低排放改造,实现全工序达标。
社会影响与效益
- 环境效益:显著降低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助力上海PM2.5年均浓度稳定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
- 经济效益:通过能效提升和减排,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 社会效益: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上海通过分阶段、分领域的超低排放改造,结合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无废城市”和低碳发展示范区。企业需根据行业特点及政策要求,分阶段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并接受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管与考核。














关注官方微信